3月16日上午,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应邀为我系师生讲学。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张志林、河南省老科协秘书长吴丽莉、市科协主席张哈生、市科协党组书记陈高科、校长文祯中、副校长杨风岭出席报告会,我系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杨风岭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校长文祯中向滕吉文院士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报告会上,滕吉文院士以“地球——人类的母亲”为开篇,指出人类世世代代在地球上面耕耘、繁衍生息,而地球又为人类提供了、并还在不断地提供着一切物质财富的“宝库”,但同时地球又是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策源地。
滕吉文院士从学科角度,讲述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地震是如何产生及运动的。结合近几年连绵不断的地震事件和最近几天日本发生的大地震,滕吉文指出,地震是不可回避的自然现象,只有加强对地震的预测,做好防震准备,才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滕吉文告诉大家:“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难题”,越过地平线把握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脉搏”不易,目前前兆性认识尚无可靠和丰富的、且与地震成因相等的规律可循,但作为科学家必须知难而进,找出切入点,且逐步地逼近地震的预测。他提出,我们必须刻苦奋进,沿着地震预报和抗震减灾并行的轨迹,遵循国家战略需求的方针,为实现上天、入地、下海这人类向地球和宇宙挑战的三大壮举而奋斗不息。最后,滕吉文院呼吁大家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报告会后,很多同学表示,通过滕吉文院士的讲解,使他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澄清了一些对地震现象的不科学认识,也增强了防震抗震的意识和信心。
滕吉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又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引用。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的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发现并提出其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对攀西裂谷深部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动力过程及世界裂谷分类做出了新贡献。90年代至今,对渤海湾潜在地幔热柱的深部背景、造山带与盆地的深层动力过程,东亚大陆动力学和地震各向异性等均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