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规划学院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课程是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定期对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为了合理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支持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按照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思路,特制定旅游与规划学院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
一、组织机构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由旅游与规划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由教学主管院长总负责,具体工作以各专业教研室主任为主。
1.工作责任机构及职责
评价工作组组长:教学院长
评价工作组副组长:教研室主任
评价工作组成员:主要课程、实验、环节负责人,教务员,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等。
2.责任人职责
教学副院长:主要负责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总体组织实施、过程监督及后续改进工作。
教研室主任:负责本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考试前,负责审核试卷命题、课程考核方式及合理性等;考试后,负责审核试卷评分标准、改卷的规范性,组织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审核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以及改进措施等。
课程负责人:考试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模块团队教师共同制卷、制定考核方案和评分标准;考试后,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撰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并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实施。
辅导员、学业导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搜集问卷、分析问卷,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写出分析总结报告及时反馈给课程负责人。
教务员:负责收缴、登记和保存评价资料。
二、评价对象与周期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对象: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及相关教学环节。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周期:每学期期末对本学期开设的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进行针对性评价;每学期期初对上学期的所有课程资料整理情况进行复查及完善。
三、评价方法
各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直接评价法(定量),同时鼓励课程负责人积极探索其他合理的间接评价法(定性)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直接(定量)评价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直接评价法的数据来源为课程教学大纲中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的考核结果。对于采用试卷考核的课程,定量评价来源主要包括支撑课程目标达成的作业、章节测试等过程性评价数据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等终结性评价数据;对于以课程论文、技能测评、毕业论文、实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的课程,直接评价来源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考核材料中相关学习成果评价的数据。
其中,
表示某门课程第个课程目标,为课程目标的平均达成度,为学生人数,为课程目标的第个考核环节,为课程目标共个考核环节。
2.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间接(定性)评价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间接评价法主要包括学生评学问卷法、相关人员座谈交流法、专家评价法等。要求课程负责人通过定性评价法掌握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认可度,思考同行专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与意见,及时总结并持续改进。
四、评价流程与实施办法
(一)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
(1)评价责任人
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2)评价数据合理性审核
学期初,拟定教学实施方案,方案中初步确定贯穿整个学期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和内容;学期中,根据学情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和内容;期末考试结束后,课程负责人负责搜集汇总支撑课程目标的各类考核环节的评价数据并与课程模块团队教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考核环节的权重;然后填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合理性评价审核表,经教研室主任和教学副院长审核通过后,计算课程目标达度。同时采用定性评价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直接评价数据来源: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大纲中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评价环节的评价结果。如:期末试卷、平时线上线下作业、线上测试、线上线下各类参与式活动(如辩论、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实操考试;校内教育实习、校外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等。以上数据主要由课程负责人负责收集。
间接评价数据来源:评学问卷、校/院二级督导访谈、专家访谈、学业导师访谈。这些数据主要由辅导员、学业导师负责收集。
数据内容合理性:不同学习成果类型采用不同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保证数据内容真实反映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能力数据。对于认知类学习成果,选择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数据,衡量认识类学习成果主要通过考核,考察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逻辑推理等方面情况;对于技能类学习成果,选择实习、调查等表现性数据,通过观察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技能;对于能力类成果,选择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小组研讨等表现性评价数据,注重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实际表现的专业能力;对于情感态度类学习成果,选择课程研讨、个别交流等数据。
数据样本合理性:样本空间足够大,能代表所有修读课程学生。
(3)评价结果分析
课程负责人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课程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制定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持续改进方案,方案要分析教学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然后提交给教研室主任和教学副院长审核。
(4)评价结果的处理
教研室主任认真审核本专业所有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并给出具体的审核意见。
如果课程审核通过,教研室主任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在今后课程教学中根据拟定的措施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员及时归档课程评价资料。
如果课程审核未通过,将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协助课程负责人完成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分析并拟定持续改进方案。对于连续两次提交审核未通过的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应提请教学副院长更换课程负责人。
(二)评价流程
1.课程负责人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开展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
2.课程教学结束后,课程负责人负责汇总各教学班的评价数据;根据各考核环节认真确定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点及其权重值并充分说明支撑理由,提交《****》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合理性评价审核表,经教研室主任审核通过,教学院长批准后,计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同时采用定性评价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3.课程负责人依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认真分析和总结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实际效果,发现课程教学的短板,并对前一次评价中问题的改进情况进行分析,拟定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方案,撰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并提交给教研室主任审核。要求《报告》能准确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措施。
4.教研室主任审核本专业所有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并给出具体的审核意见。对于审核通过的课程,要求课程负责人在下一轮教学中按照拟定的持续改进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审核未通过的课程,将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协助课程负责人完成该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分析并拟定持续改进方案。对于连续两次提交审核未通过的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应提请教学副院长更换课程负责人人选。
附件:1.《××××》课程考核方式合理性审核表
2.《××××》课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
3.《××××》课课程学生评学表
2019年8月20日
附件1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平顶山学院
《××××》课程考核方式合理性审核表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
|
课程名称 |
|
开课单位 |
|
适用年级专业 |
|
开课学期 |
|
课程学分 |
|
课程总学时: |
|
课程性质 |
□通识必修课 □通识选修课 □教师教育必修课 □教师教育选修课 □学科专业必修课 □学科专业选修课 □实践教学 |
考核方式 |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考核方式及合理性分析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评价内容 |
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 |
折合综合成绩 |
模块测验 |
课程论文 |
观察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考核方式及其权值分配
课程目标 (支撑的指标点) |
评价方式及其权值分配 |
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 |
模块测验 |
课程论文 |
观察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考核方式及权值分配合理性审核
课程目标 (支撑的指标点) |
评价方式、题号及评价内容 |
权值分配说明 |
合理性 审核结论 通过/不通过 |
|
|
|
|
|
|
|
|
|
|
|
|
|
|
|
四、课程考核方式合理性审核
类型 |
审核内容 |
结论 |
考核内容与形式 合理性 |
1.考核内容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
£符合 £不符合 |
2.考核内容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
£强 £中等 £弱 |
3.考核方式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
£强 £中等 £弱 |
考核依据合理性 |
1.评价数据来源合理 |
£合理 £不合理 |
2.评价数据与课程目标相关性 |
£强 £中等 £弱 |
3.评价数据以大纲为依据覆盖了全体学生 |
£是 £否 |
4.所有评价数据均有标准,标准合理 |
£合理 £不合理 |
审核结论 |
£合理 £不合理 |
五、审批意见
附件2
平顶山学院××××-××××学年第××学期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报告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 |
|
课程名称 |
|
开课单位 |
|
适用年级专业 |
|
开课学期 |
|
课程学分 |
|
课程总学时 |
|
课程性质 |
□通识必修课 □通识选修课 □教师教育必修课 □教师教育选修课 □学科专业必修课 □学科专业选修课 □实践教学 |
考核方式 |
|
选课人数 |
|
参与人数 |
|
课程负责人 |
|
任课教师 |
|
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由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组成,以直接评价为主,以间接评价为辅。直接评价来源于各种考核方式的成绩,间接评价来源于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自评问卷调查结果。
(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直接评价计算方法
1.直接评价计算公式
其中,表示第个课程目标,为课程目标的平均达成度,为学生人数,为课程目标的第个考核环节,为课程目标共个考核环节。
2.直接评价不同考核方式成绩构成
课程目标 |
平时考核 |
期末试卷 |
折合综合 成绩 |
章节测试 |
课程论文 |
观察报告 |
课程目标1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课程目标4 |
|
|
|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间接评价计算方法
间接评价法是向学生发放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自评调查问卷,收集本课程目标间接达成情况评价数据。课程目标间接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每个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设定五个档次,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从低到高的达成情况分布,取值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和5分,1分表示完全未达成,2分表示部分未达成,3分表示基本达成,4分表示较好达成,5分表示完全达成。
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一)课程目标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1.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表1 ××××级学生课程目标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
评价结果 |
平均分 |
满分 |
达成度 |
|
|
|
|
|
|
|
|
|
|
|
|
|
|
|
|
|
|
图1××××级学生课程目标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2.直接评价不同考核方式的达成情况
表2 ××××级学生直接评价不同考核方式的达成情况
课程 目标 |
平时考核 |
期末试卷 |
课程目标达成度 |
章节测试 |
课程论文 |
观察报告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分值 |
达成度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分值 |
达成度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分值 |
达成度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分值 |
达成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学生个体课程目标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图2××××级学生个体课程目标1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图3××××级学生个体课程目标2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图4 ××××级学生个体课程目标3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图5 ××××级学生个体课程目标4直接评价达成情况
(二)课程目标间接评价达成情况
通过对××××级地理科学1班共计××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
表3 2020级学生课程目标间接评价达成情况
|
课程目标 |
题目\选项 |
完全 未达成 |
部分 未达成 |
基本达成 |
较好达成 |
完全达成 |
参与人数 |
问题达成度情况评价值 |
间接评价达成情况评价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调查结果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6 ××××级学生课程目标间接评价达成情况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
(一)与上一轮目标达成情况对比及持续改进效果
(二)本轮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